打开/关闭菜单
切换首选项菜单
打开/关闭个人菜单
未登录
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

历代各版大藏经介绍

来自小萃华亭
更多语言

文一、历代各版藏经介绍[1]

原文 历代各版藏经介绍,此处在段落的编排上作了一点调整,以年代的先后作排列。

房山石经

房山石经 Fangshan Shijing

隋大业(605~617)间、 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静琬,秉承其师南岳慧思的发愿,于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经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经被焚,藉以长期保存。房山石经自静琬始刻,历经隋、唐、辽、金、明等五代(元代时除个别佛教徒对少数经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顿)。在刻造过程中,曾得到历代皇室、官员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开元十八年(730),金仙长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请玄宗赐给大唐新旧译经4000馀卷,作为石经底本,并命西崇福寺沙门智昇送往房山石经山交付。因此,房山石经中保留著不少唐代宫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经没有按照大藏经的编次顺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凭一己之意愿刻制,如《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流行较广的佛经,重复刻造的较多。因此,所刻经种只有1100馀部,有的经只刻其中一部分,并且还包括几部道教经典在内。 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经,但具有与各版木刻本大藏经不同的一些特点:(1)保存了50种以上的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2)绝大部分石经镂刻技术精湛,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精品;(3)经文后附有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有明确纪年者约四分之一,这些题记反映了当时幽州、涿州、范阳等十馀州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工商业发展情况;(4)施刻人中,有不少是历代的文武官员,其中的职称和官衔,有的可补史籍记载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证;(5)题记中所附刻人的籍贸和居住的城市、村镇、城坊等,对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区域规划,特别是关于燕京的城坊布局,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汉文大藏经随著佛教的传播,先后东传至高丽和日本。他们根据各版汉文大藏经进行复刻、排印或编纂,先后共有8个不同的版本。

开宝藏

《开宝藏》Kaibaozang

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编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首刻全藏印本曾于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门奝然传入日本。此后,还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和不断增入宋代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1)咸平修订本。 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1003)年间的校订本;(2)天禧修订本。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订本, 曾于乾兴元年(1022)传入契丹和高丽;(3)熙宁修订本。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校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传入高丽。

熙宁以后,陆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累积到653帙,6628馀卷,增入173帙,1580馀卷。《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现存的数卷为开宝年间雕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之一。

高丽藏

高丽藏》Gaolizang

据现有记载,《开宝藏》刻成后,印本曾在北宋端拱(988~989)年间传到高丽;其后的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也分别在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东传。另外,契丹王朝在辽清宁九年(1063)也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赠送给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得宋开宝初本后,即据以复刻,1025年完工,是为高丽藏初雕本。1090年又据《开宝藏》的天禧和熙宁两个修订本及契丹本加上高丽沙门义天所编《诸宗教藏总录》所收章疏典籍3000馀卷,进行校勘,在兴王寺开雕《高丽续藏经》4000馀卷;刻完后,和初雕本经版一同藏于符仁寺。1232年全部版本毁于战火,印本流传情况不详。1236~1251年又根据印本复刻,版本原藏禅源寺,1398年迁至支天寺,次年再迁海印寺,后曾刷印50部。1960年刷印12部,70年代以后,又影印改为书册式装帧,共45册。在海印寺刷印的50部中,先后有4部传人日本。1957年日本曾将其缩印为书册式精装本发行。全藏共639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洞字,入经1522部,6558卷。

契丹藏

《契丹藏》Qldanzang

约在辽兴宗(1031~1054)时开雕。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30馀年刻成。据辽咸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载称,这部藏经共579帙,千字文编次天字到灭字。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应县木塔时,才在塔中发现50轴残卷;图卷轴本版式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数较为一致的经卷,如《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3,“靡”字号,每行均为17字)。

崇宁藏

《崇宁藏》Chongningzang

即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造。 始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l104)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首次采用折装式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此后的《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等7种版本大藏经都按此版式不变。

毗卢藏

《毗卢藏》Piluzang

福州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发起劝募,并得到当地信众蔡俊医、陈询、陈靖、刘渐等的赞助;北宋政和二年(ll12)开雕, 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l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颇字。

圆觉藏

《圆觉藏》Yuanjuezang

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密州致仕观察使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比丘净梵、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雕造。约在北宋末年(1132)开雕,南宋绍兴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经版后在南宋淳祐以后移藏于资福禅寺。

资福藏

《资福藏》Zifuzang

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开雕年月不详。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最字,较《圆觉藏》增多51函。圆觉、资福两藏版式相同,所收经籍基本一致,而且圆觉版后又移藏资福禅寺,两者印本不易区别,故有资福本系在圆觉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之说。这两部藏经在南宋景定以后的印本,曾陆续传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杨守敬向天安寺(一说为近江国伊香郡菅山寺)购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现藏北京图书馆。

赵城藏

《赵城藏》Zhaochengzang

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该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又名《赵城金藏》。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l173)完工。金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

《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金末元初,《赵城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 同时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复《赵城藏》旧刻的内容;千字文编次由天字到几字,共682帙,6900馀卷。但工作草率,字体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还杂有少量书册式经卷在内。现存的《赵城藏》系元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发现62种,162卷,此后还陆续发现过一些零散经册,现存5100馀卷)。 由于年久散失缺损,明万历二十年(1592),解州静林山万寿禅寺僧悟顺曾抄补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赞助下,广胜寺又集僧俗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抄补。现存的补抄本200馀卷,即这两次的补本。 因系根据明代《永乐南藏》本进行抄录,编次多见错落重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发动向广胜寺进攻,企图劫走《赵城藏》。中共山西省委获悉后,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找回。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原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1959年9月,在西藏萨迦寺北寺图书馆发现31种,559卷卷轴式装帧木刻印本佛经,其编次和《赵城藏》完全一致。从版式、字体、刻工等方面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赵城藏》输版入燕京后的补雕印本。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三时学会曾把《赵城藏》中所特有而为其他各版藏经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经籍46种,249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本线装120册,分12函发行。

碛砂藏

《碛砂藏》Qisgazang

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延圣院在今江苏吴县陈湖,后改名碛砂禅寺。约在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1231)开雕;端平元年(1234)编定并刻出天字至合字548函的目录。宝祐六年(1258)以后,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曾中断30年。元大德元年(1297),由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又继续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竣工。全藏编次从天字至烦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由于经过两个朝代的更迭和兵燹,原刻版片部分毁损,另用其他散刻本补充。因此后来的印本中夹杂元代寺院所刻的补本,甚至还附有翻刻的《普宁藏》数函在内。现存的陕西开元寺和卧龙寺的全藏(略有残缺),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四年(1390~1391)间刷印的。1931~1935年时,曾用这部藏经影印过500部(缺失者以资福本、普宁本、景定陆道源本、亦黑迷失本和永乐南藏本等补入)。影印本《碛砂藏》共60函,593册(经文59函,591册,目录1函,2册)。全藏中函卷不详而经名缺佚者还有 ll卷尚未补入影印。后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葛思德东方书店所藏的明代补抄配本《碛砂藏》和《洪武南藏》本查对,已有9卷经名核实。

普宁藏

《普宁藏》Puningzang

杭州路馀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本藏经内(即《赵城藏》版输入燕京后的元代补雕本)选出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密经约97部,315卷,刻完编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随同《普宁藏》一同流通。最后又补入约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啰巴译的秘密经轨5种,白云和尚初学记和白云和尚正行集2种。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经不计外(因详细目录佚失),应为559函,1437部,6010卷。 该藏基本上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

弘法藏

《弘法藏》Hongjiaozang

相传刻于元代的宫版卷轴式藏经,但至今尚未发现流传的印本。一般认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编定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即系《弘法藏》的目录,共收经籍1644部,7182卷,数量冠于任何经录。据至元二十六年灵隐寺住持净伏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序》云:“大元天子……万几暇馀讨论教典,与帝师语,诏诸讲主,以西蕃大教目录对勘东土经藏部帙之有无,卷轴之多寡。……遂乃开大藏金经,损者完之,无者书之。……敬入梓以便披阅,庶广流传……。”可见元世祖时仅是补写了金代遗留下来的《赵城藏》印本中损毁缺佚部分,并刻版流通,从而导致有《弘法藏》刻印之说,实际上所谓《弘法藏》不过是《赵城藏》的元代第二次增订本。

弘安藏

《弘安藏》Honganzang

约在日本弘安10年至乾元元年(1287~1302)间雕造。仅有极少数印本流传,是否刻完全藏,情况不详。

洪武南藏

《洪武南藏》Hongwunanzang

明代刻造的3个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金陵(今江苏南京)蒋山寺开始点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1600部,7000多卷。永乐六年(1408)遭火焚毁。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中发现,巳略有残缺,并杂有部分补抄本和坊刻本在内。

永乐南藏

《永乐南藏》Yongle Nanzang

为明永乐年间据《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编次有所改动。经版57160块。全藏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1610部,6331卷。经版藏于报恩寺,由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刷印20藏,所以流传的印本较多。该藏虽系根据《洪武南藏》重刻,但书写和镂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永乐北藏

《永乐北藏》Yongle Beizang

继《永乐南藏》之后,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 明正统五年(1440)完成。全藏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1621部,6361卷;大批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院。后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36种,41函,410卷,并入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种经卷和目录,计5种,16函,153卷,改变了折装本藏经的传统版式,加大了字体和版心,成为每版25行,5个半页,每行17字,字体也采用赵体。

武林藏

《武林藏》Wulinzang

明永乐末年在杭州刻印的大藏经。1982年发现。仅残存17卷,为9种经籍的零散卷册。千字文编次,折装本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其中两卷卷末刻有韦陀像,右下角镌有“永乐二十年六月”小字一行;一卷还附粘“释迦说法图”扉画一幅,近似南宋刻本《碛砂藏》所附的扉画。经卷字体较《永乐南藏》本肥大。按其千字文编次校对,和碛砂本、洪武本完全一致,基本上可以认定为碛砂本或洪武本的复刻。 其中《大宝积经》卷101,系补刊本,字体较为草率,无补刊年代;但在全卷18版中,有8版的中缝都刻有施刊人姓名,大都冠以“杭州施主”字样。卷末还印有“杭外在城大街众安桥北杨家经坊印行”长方形牌子。此外,有12卷的卷末,盖有宣德已酉岁(1429)北京居民王真全家施经一藏奉福安寺传供的6行,112字愿文。从而可以认定这部藏经约在永乐二十年于杭州刻造。相传此前曾有方册武林本的雕造,因未见有流传的印本,所谓方册,可能即此折装本。

嘉兴藏

《嘉兴藏》Jiaxingzang

明末清初刻选的私版藏经。又名《径山藏》。发起于明嘉靖东隆庆初。到万历七年基本确定。万历十七年在山西五台山开雕,一年内共刻500多卷。因该地气候寒冷,二十年迁到浙江馀杭县的径山继续刊刻。后又分散在嘉兴、吴江、金坛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 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全藏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二个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永乐北藏》的编次复刻,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史字,末附《永乐南藏》特有的5种,153卷。续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种,约3800卷。又续藏47函,续收藏外典籍318种,约1800卷。康熙十六年以后,抽去续藏5函、又续藏4函,收入内容也略有变动。计正藏210函,续藏90函,又续藏43函,2090部,12600馀卷。该藏除了改变历来佛经沿用的折装式装帧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外,主要是在续藏和又续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内容包括疏释、忏仪、语录等。

万历藏

《万历藏》Wanlizang

约在明万历十七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造的私版藏经。原藏广西全州金山寺(部分卷册内盖有“广西全州金山寺常住”长方形图记),后移藏于山西宁武县延庆寺(具体时间无考)。1979年初移藏宁武县文化馆。这是一部比较完整而过去未见记载的大藏经版本。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共收经、律、论、集、传等1659部,6234卷。现存660函, 1563部,5997卷;缺失18整函及少数零本共96部,237卷。经过详细比勘,此本为《永乐南藏》的复刻本,由明惠王选侍王氏发心重刊,明代高级官员陆光祖、钱谦益、周天成、吴崇宗等和其他信徒助刻。扉画右下角有“南京桥卢巷内街口口口印造”。其中仿宋体补雕卷册甚多,并有近40名写经和刻经人题名。 此藏在复刻《永乐南藏》的基础上,增收《永乐北藏》本万历十二年续入藏经41函,36部,410卷;最后又编入鱼字函的《天童密云藏师语录》13卷。此外,大字函中又有《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2卷1册。但未见载于目录。

天海藏

《天海藏》Tianhaizang

由德川家光发起,日本僧正天海主持,于1637~1648年在东睿山宽永寺雕造(一说为完成于1651年),又称《宽永寺藏》、《东睿山藏》或《倭藏》。活字版式,基本上以《普宁藏》为底本续补增添。全藏66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税字, 收经1453部,6323卷,折装式装帧(现存目录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最字,599函,1449部,恐有误)。

黄檗藏

《黄檗藏》Huangbozang

日本山城州宇治郡黄檗山宝藏禅院沙门铁眼(道光)在1669~1678年募刻,又名《铁眼藏》。以《嘉兴藏》为底本而有所增补,版式全同。全藏分为19个部类,734函(增加57函),1618部(增加32部),7334卷(增加563卷)。其后于1706~1710年和1828~1836年两次据《高丽藏》校勘修订,经版现存万福寺。

龙藏

《龙藏》Longzang

清代官版藏经。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 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漆字,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千字文编次由书字至机字,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刷印100部,颁赐京内外各寺入藏。1935年又印过22部。经版原存宫内武英殿,后移藏于柏林寺,至今尚存。

弘教藏

《弘教藏》Hongjiaozang

日本弘教书院于1880~1885年的铅字排印本。又称缩刷藏或校订缩刻大藏经。它采用中国明代智旭《阅藏知津》据天台五时判教的分类方法编纂,以《高丽藏》、《资福藏》、《普宁藏》和《嘉兴藏》4种版本相互对校,经文加句读,经题上附4种藏经千字文编次,32开本。全藏分为25个部类,1916部,8538卷,418册,40函,千宇文编次天字至霜字。

卍正藏经

《卍正藏经》Wanzhengzangjing

日本京都藏经书院于1902~1905年编辑铅印。又称日本藏经书院大藏经或校订藏经。据《黄檗藏》校勘本,用4号铅字排印,线装书册式,共37函(包括目录和索引1函2册)。1~35函每函10册,第36函分为甲乙两套:甲套2册,乙套3册,共357册。内容分经、律、论、撰述4大类,18部门,1622部(不计目录和索引),6990馀卷。全藏印完后不久,藏经书院失火,存书被焚殆尽,因此流传甚少。

卍续藏经

《卍续藏经》Wanxuzangjing

日本藏经书院于《卍正藏经》编印完毕后,在前田慧云主持下,由中野达慧负责,广泛搜集中国和日本历代未入藏的佛教典籍汇编成书。又名《续藏》或《藏经书院续藏经》。内容上至六朝遗编和唐宋章疏,下迄清代著述之缺佚。在编纂过程中,曾得到金陵刻经处杨文会、芦山寺式定和各寺院、居士们的支持。1905~1912年印行。内容包括950馀人的译著,1659部,7143卷(总目5卷),分为十门六十三类;一编、二编、二编乙共三编151函,每函5册(包括目录1函l册),24开线装本,4号铅字排印,版式同《卍正藏经》。全部印就后,存书和《卍正藏经》一同被焚,流传不多。

频伽藏

《频伽藏》Pinjiazang

民国初年的私版铅印本。全称《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09~1913年出版。全藏入经1916部,8416卷,分订为414册(包括目录l册);合40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霜字。经文用4号铅字排印,每页40行,每行45字,折为两个半页,有书口和边框,书口印经名、页码等。基本上是以日本《弘教藏》为底本排印,内容略有变动,删去部分日本著述。

大正藏

《大正藏》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祗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馀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像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入中国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普慧藏

《普慧藏》Puhuizang

1943年由盛普慧出资在上海成立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汇集南传、北传诸经论,校正前代印本之漏误,改订历代翻译名义之异同,广事搜集各藏以前之遗佚等。 由芝峰、黄幼希、范古农负责编辑,经过数年经营,印出100册,内容包括部分其他各版未收的经、论、疏释及由日译本转译的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十三经,中部经典根本五十经篇,小部经中的本生经第一篇150个本生故事(以上3种都未译完)。 因未编印完毕,发行面不广。纸版现存南京金陵刻经处。

中华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Zhonghua Dazangjing

正在编辑出版中的大型大藏经有两种。一是大陆中华大藏第编辑局编辑,中华书局出版。计画编入中国现存各种文字的大藏经。汉文部分拟分三编:第一编为正藏,收历代藏经所收编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约定2000馀种,10000馀卷。以《赵城金藏》为主要底本,补以《高丽藏》等,并以八种有代表性的藏经为校本;第二编为续藏,收入历代藏经所收未编千字文编号的典籍,部、卷数略同正藏;第一、二编总计约220册;第三编收入历代大藏未收之逸典及近现代佛教译述、著述。现已出版106册。第二种是台湾中华大藏经会(1956成立)编刊。计画将宋以来约近30种汉文大藏经合为一藏,共分五辑:一、 碛砂藏,计精装100册;二、 嘉兴藏,计精装80册;三、 正续万字藏,计精装120册;四、 补藏,收逸散海外之经籍,精装本约230册;五、 续藏,收近现代佛教著述,精装本200馀册。至1975年,出版至第二辑。后辍印。最近准备继续印行。

敦煌大藏经

《敦煌大藏经》Duenhuang Dazangjing

《敦煌大藏经》是一九八八年由中国星星出版公司发起,组织编委会负责编辑,由台北前景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敦煌佛典写体大藏经。该藏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佛典写体为基础进行整理,同时增补以英、法、日、俄等国及国内各地所藏经卷的照片。《敦煌大藏经》分正续两编出版,正编部分共六十三册,以《开元释教录》的体系为蓝本进行整理,前六十册为汉文部分,后三册为古代民族文字部分。敦煌本的每种经与目前常用的《中华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等同一种或同一卷经进行了校对,附校勘记。敦煌遗书共三万卷以上,上迄北魏前期,下迄北宋初年,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佛经,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除《开元释教录‧入藏录》范围之外,则是近代我国首次发现、在历代藏经中不曾入藏的佛教典籍。它们的内容有属于印度佛教原典的汉译本、有在我国内地久已失传的中国佛教僧人的著述,有反映敦煌地区佛教情况的著述、还有大量的古代民族文字写成的佛典,这些资料弥足珍贵,具有特有的研究利用价值。(童玮)

文二、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2]

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

── 李圆净,原载《南行》第六期(南行学社编印) (感谢“中华佛典宝库” Linden 居士提供本文)

  佛在世时师佛,佛入灭后师法,只要法宝常存,即与亲教无别。大藏经者,就是将一切佛教经典有组织有系统地汇集起来。由是法行得建立,法典得流传,佛学有所依,佛教有所诠;可见得这个文字法宝的一大总汇,实在是如来正法所系,众生慧命所寄,关系重大,非言可喻!在佛法东来一千八百年间,汉译经典即时有增益,历代即常有重修必要,国内可考的,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清代另有频伽本与百衲本);国外可考的,高丽三次,日本七次(日本???另有圣语本宫本)。我国刊布大藏,创始于北宋开宝的蜀刻,所以修藏史是要从宋起叙的。宋前佛经刻本仅属单行,虽不易发现,但写在纸上和刻在石上的也早有了。今先将西晋以后的写经和隋唐年间的石经略说之︰

  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1900),甘肃敦煌县鸣沙石室中,发见大量古代写经,当时被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运去了不少;遗余的残卷,由北平图书馆保存起来,也还有数百种。据日本昭和法宝目录记载,和北平、大连、巴黎三处图书馆,旅顺、伦敦两处博物院,日本的大谷龙谷两大学藏书楼,和正仓院圣语藏中所存,再将各私家所有的一并计入,起自西晋元康(291-299)下及宋代太平兴国(976-984),古代写本幸存的数目也很可观了。至于河北房山县云居石室中的刻经,是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僧智苑发心创立的;他凿岩为室,磨壁刻经,又将方石各面磨刻,每一室满,以石塞门,镕铁封锢,这种艰巨工作,直到唐贞 观十三年智公入寂时,已满七室。此后师资相承,凡历五代,亦仅刻及华严涅槃宝积般若四大部之半。辽时在王室倡导下,完成了大乘四大部,再刻其他佛经八十四部,又在云居寺西南造十一层砖塔,下面也埋藏了无数的石经。智公为防法灭,发此大愿,以视敦煌石室的埋藏,此中动机,并可想见,这种事业,较之木刻,更为艰苦;与近代活字排印比,困难何止百倍。我们于惊叹先人伟业之余,且又生逢浩劫,我们现在应当作的什么事,是可深长思了!

             ┌ 蜀版── 開寶藏(西元971-983)
             │    ┌ 契丹藏(丹本)(約1031-1063)
             │ 遼金版│
             │    └ 金 藏(趙城本)(約1148-1173)
             │    ┌ 崇寧萬壽藏(福州東禪寺本)(1080-1140)
         ┌ 宋 │ 福州版│
         │   │    └ 毗廬藏(福州開元寺本)(1115-1150)
         │   │    ┌ 思溪圓覺藏(1132-)
         │   │ 湖州版│
         │   │    └ 思溪資福藏(1175前後)
         │   └ 磧砂藏(約1231-1322)
         │
         │   ┌ 普寧藏(1269-1286)
         ├ 元 │
         │   └ 弘法藏(1277-1294)
     ┌ 國內 │
     │   │   ┌ 南藏(1372-)
     │   │   │ 北藏(1410-1441)
     │   ├ 明 │
     │   │   │ 武林藏(約1522-1566)
     │   │   └ 徑山藏(嘉興藏本)(1589-1677)
     │   │ 
     │   │   ┌ 龍 藏(1735-1738)
漢文大藏經│   └ 清 │ 頻伽藏(1909-1914)
     │       └ 百衲藏(1866-)
     │
     │       ┌ 高麗大藏初雕本(約1011-1082)
     │   ┌ 高麗│ 高麗續藏本(1094前後)
     │   │   └ 高麗大藏再雕本(1236-1251)
     │   │
     │   │   ┌ 天海藏(寬永寺本)(1637-1648)
     └ 國外 │   │ 黃蘗藏(鐵眼本)(1669-1681)
         │   │ 弘教藏(縮刷藏本)(1880-1866)
         │   │ 卍字藏(1902-1905)
         └ 日本│ 卍字續藏(1905-0912)
             │ 大正新修大藏經(1922-1932)
             │ 昭和再訂縮刷藏(1935-)
             │ 聖語藏(古寫本與版本集合而成約自759-1093)
             └ 宮本(即福州東禪寺與開元寺本合成之全藏)

  刻藏次数,宋时最多,以年顺序,为开宝藏(971-983),契丹藏(约1031-1063),崇宁万寿藏(1080-1104),毗卢藏(1115-1150),思溪圆觉藏(1132—),金藏(1148-1173),思溪资福藏(1175前后),碛砂藏(约1231-1322)——在三百五十年内,宋及辽金刊印过八次大藏经。现为说明便利,分作五项来说︰(本篇考据所依,详见黄幼希汉文大藏经略说及叶恭绰历代大藏考略所注,兹不具录。)

  第一蜀版开宝藏,宋太祖开国后,敕高品张从信到成都开雕,故又称蜀本。这刻成了十三万版的中国第一部大藏经,虽已久佚,但是他的影响最宏深。从来汉文大藏经中称为精审的,当推高丽藏再雕本,再雕依初雕本,初雕就是依开宝藏为根据的。金藏中亦杂有开宝藏版。

  第二辽金版,分契丹藏与金藏。契丹藏今虽全佚,但丽藏曾据丹本校勘过。金藏久佚,亦幸以近年影印碛砂藏本的因缘,在山西赵城县发现。

  第三福州版,分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前者亦称福州东禅寺本,后者亦称福州开元寺本。日本宫内省存有两本混合的全藏。

  第四湖州版,分思溪圆觉藏与思溪资福藏。日本第一部大藏经天海本,就是依据思溪本的。资福藏现在我国尚存四千余卷,亦自日本请回。

  第五碛砂藏,近年在陕西省开元卧龙两寺,发现十分之八。上海影印宋碛砂版藏经会印行,以思溪普宁等本补缺;依原本一函为一册,加总目二册,共五百九十三册。

  如上宋藏已说,更为表解如后︰

           ┌ 宋太祖敕刊,開寶四年(971)在成都開雕,至 ┐
       ┌ 年代│                      │480函,5048卷,1076部。
       │   └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完成。       │每半葉5行,每行15或14字,
  ┌ 開寶藏 │                         │每版25行。編號始用千字文。
  │(蜀版)│   ┌ 太宗淳化元年(990)高麗國王成宗遣使求藏  │卷子本。
  │    └ 備考│                      │
  │        └ 經,詔給之,為高麗刻藏所本。△存零本殘葉。┘
  │
  │             ┌ 契丹興宗時(1031-1045)敕在南 ┐
  │         ┌ 年代 │ 京即今之北平雕造,至道宗清寧年 │
  │    ┌ 契丹藏 │   └ 間完成(1055-1064)。     │579函。梵夾本。紙薄字密,
  │    │(丹本)│   ┌ 清寧九年(1063當高麗文宗17年) │為古來大藏經版式最小者。
  │    │    └ 備考 │ 送大藏經于高麗,麗藏再雕本多據 │
  ├ 遼金版-│        └ 此再校他藏。△全佚。      ┘
  │        │
  │    │        ┌ 約自金太宗皇統八年(1148)山西   ┐
  │    │    ┌ 年代 │ 解州天寧寺開雕大藏經版會募刻,   │
  │    └ 金 藏 │   └ 至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   │682函,約6900余卷。
  │     (趙城 │   ┌ 久佚,近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4950 │版子不一。卷子本。
  │      藏本) └ 備考 │ 卷。上海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付予集金 │
  │             └ 藏中宋版所無之本,為宋藏遺珍。   ┘
  │
  │             ┌ 宋神宗元豐年(1080),福州東禪寺      ┐564函,增刻31
  │    ┌ 崇 寧 ┌ 年代│ 沖真等募刻,至徽宗崇寧三年(1104)     │函,共595函,
  │    │ 萬壽藏 │   └ 完成。                   │6434卷。每半
  │    │(福州東 │   ┌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慧明修補,孝宗 │頁6行,每行17
宋藏├ 福州版-│ 禪寺本)└ 備考│ 乾道八年(1172)及淳熙三年(1176)均有增刻。│字,每版30
  │    │        └ 此後各藏版式及編次多同此。△今存零本    ┘行。梵夾本。
  │        │
  │    │        ┌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開元寺本悟等 ┐
  │    │     ┌ 年代│ 募刻,至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完成,│
  │    └ 毗盧藏 │   └ 孝宗乾道八年(1172)追刻禪宗部。  │564函,又追刻三函,共
  │     (福州開 │   ┌ 東禪寺開元寺二本,往往混合為一藏。 │567函,6117卷。版式同
  │      元寺本)└ 備考│ △日本宮內省圖書寮存有二本合成之  │前。梵夾本。
  │             └ 全藏。               ┘
  │
  │             ┌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湖州歸安縣  ┐
  │          ┌ 年代│ 松亭鄉鄉思溪王永從,及大慈院淨梵, │548函,5480卷,1421
  │    ┌ 思 溪 │   └ 圓覺院懷琛等募刻。         │部。版式同前。
  │    │ 圓覺藏 │                      │梵夾本。
  ├ 湖州版-│     └ 備考 ─日本東京增上寺存有全藏。      ┘
  │(浙版)│
  │    │        ┌ 存本無時地姓氏可考,惟日本南禪寺  ┐
  │    │     ┌ 年代│                   │
  │    └ 思 溪-│   └ 藏華嚴合論題有淳熙二年(1175)   │599函,5740卷。版式
  │      資福藏 │   ┌ 思溪前後兩藏是否一物,待考。    │同前。梵夾本。
  │          └ 備考│                   │
  │             └ △北平松坡圖書館存有四千余卷。   ┘
  │
  │          ┌ 刊刻年月有題記可考者,自南宋更動宗紹定四年 ┐
  │    ┌ 年 代 -│ (1231)迄元英宗至治二年止(1322)。一說在 │
  │    │     └ 寶慶初年創刊,甦州磧砂延聖院大藏經局主辦。 │591函,6362卷,1532
  └ 磧砂藏 │                            │部。版式同前。
       │     ┌ 磧砂完成在元藏之後,故其後刊部分有依據元藏 │梵夾本。
       └ 備 考- │ 處。此藏近于陝西開元臥龍兩寺發現,存十分之 │
             └ 八,影印五百部。              ┘

  元室雖不長久,卻也刊印了兩種大藏經,即普寧藏與弘法藏;前者存于日本,後者已佚。

             ┌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浙江余杭南山 ┐
        ┌ 年 代-│ 普寧寺釋道安如一等募刻,迄至元二十二 │558函,9610卷,1422部。又加
        │    └ 年(1286)完成。           │29函。版式每半葉6行,每版三
   ┌ 普寧藏-│                        │十行,每行17字。梵夾本。
   │    │                        │
   │    └ 備 考 ─ 日本東京增上寺及淺草寺藏有全藏。   ┘
元藏 │
   │         ┌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敕在北平(或浙西) ┐
   │    ┌ 年 代-│                      │
   │    │    └ 弘法寺開雕,迄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  │7182卷,1654部。
   └ 弘法藏-│                           │每半葉5行,每行
        │    ┌ 一說本藏即據金之弘法藏增修,金之弘法藏   │約17字。梵夾本。
        └ 備 考-│                      │
             └ 即趙城藏。△全佚。             ┘

  明藏有四︰在南京刻的称南藏,在北京刻的称北藏,在浙江武林刻的称武林藏,在径山 等处刻过的称径山或嘉兴藏。径山藏,是会合南北藏本而以北本为主的;日本的黄檗藏就是径山藏的翻刻本,而卍字藏复渊源于黄檗藏,可见径山藏给与日本的影响了。明藏因年代较近,国内外还有完整的存本;惟武林藏本,却已全佚,其特点是始改梵夹为方册。(向所知 名,但至今尚未发现原本者,惟契丹弘法武林三种藏。)更为表记如次︰

             ┌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敕在南京開雕,至靈宗 ┐
        ┌ 年 代 │ 成化(1465-1487)及神宗萬歷(1573-1619)年 │636函,6331卷,
        │    └ 均有刻本。                 │1610部。版式每半葉
   ┌ 南 藏 │                           │6行,每版30行。每行
   │    │                           │17字。梵夾本。
   │    └ 備 考 ─ 今濟南圖書館存有全藏。           ┘
   │
   │         ┌ 明太祖永樂八年(1410)敕在北京開雕,至   ┐
   │    ┌ 年 代 │ 英宗正統五年(1441)完成。神宗萬歷十二   │636函,6331卷,
   │    │    └ 年(1584)又有續刻。            │1615部。每半葉5行,
   ├ 北 藏 │                           │每行17字。每版25行。
   │    │    ┌ 今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  │續刻41函,410卷。
明藏 │    └ 備 考 │                      │梵夾本。
   │         └ 均存有全藏。                ┘
   │
   │    ┌ 約在明世宗嘉靖時(1522-1566)刻于浙江武林,即今
   ├ 武林藏 │ 
   │    └ 之杭縣。續藏華嚴疏鈔會本即據此本,余無可考。
   │
   │         ┌ 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密藏幻余發願,迄十七年 ┐
   │    ┌ 年 代 │ (1589)始刊于五台,繼在徑山寂照庵及興聖萬壽 │678函,6956卷,
   │    │    │ 寺,並散在嘉興金壇吳江各地刊板,至清康熙十六 │1654部,210套。
   │    │    └ 年(1677)正藏完成              │續刊90套,又續
   └ 徑山藏 │                            │43套。每半葉10行,
    (嘉興藏│    ┌ 函號雖依北藏,系以北藏為主,參校南藏,時有取 │每行20字。方冊本。
    本萬歷 └ 備 考 │ 舍,又補入南藏有而北藏未收之本,與北藏不同。 │
    方冊本)     │ 北平嘉興寺洞庭西山顯慶寺等均有存,但正續往往 │
             └ 不齊。                    ┘

  清代龙藏是世宗敕修,实为北藏的重订本。宣统元年在上海排印的频伽藏,虽依弘教本,而删去校勘记;其凡例中说,校勘汇为专集,而并未续出。百衲藏是各刻经处印行流通本的汇集,版式不一。

            ┌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敕刊于北京,至高宗  ┐
        ┌ 年 代│                        │718函,7168卷,
        │    └ 乾隆三年(1738)完成。            │1660部。每半葉5行,
   ┌ 龍 藏 │                            │每行17字,每版25
   │    │    ┌ 御制序謂北藏版本訛舛,因重校刊,蓋以北藏為  │行。梵夾本。
   │    └ 備 考│                        │
   │         └ 底本而重修者。各地所存尚多。         ┘
   │
   │         ┌ 清宣統元年(1909)上海頻伽精舍始用活字排印, ┐
   │    ┌ 年 代│                        │40函,414冊,
   │    │    └ 至民國二年(1914)完成。           │1926部,8416卷。
清藏 ├ 頻加藏 │                            │每半葉20行,每行
   │    │    ┌ 據凡例,依弘教本,參以徑山藏龍藏及單行刻本, │45字。方冊本。
   │    └ 備 考│                        │
   │         └ 校勘記未出。                 ┘
   │
   │    ┌ 清同治五年(1866)楊仁山于金陵發起刻經,會同各寺分刻全藏。因集合北平、天津、
   └ 百衲藏 │ 金陵、揚州、毗陵、甦州、杭州諸刻經處之刻本而成,故稱百衲本。據民國二十五年
        │ 北平刻經處發起百衲藏本豫約,並募集補刻方冊大藏緣起,較龍藏僅缺經部十八種,
        └ 論部二十九種,版式雖多從徑山本,大小不一,至今未齊。

  高丽国成宗年间,向宋廷求开宝藏,由韩彦恭奉归,于显宗二年始刻,就是高丽大藏初雕本。文宗第四子出家,法号义天,宣宗三年自宋归国,先后广求佛典于宋辽日本,一总付刊,通称为高丽续藏本。文宗年间得契丹藏,重勘旧本,高宗二十三年刻为再雕本。这一部分再雕丽藏,在古来各藏中推为精本,幸赖有此,和高丽僧守其的校正别录,得以保全古本的真相,窥见异同之一斑。高丽刻藏很早,初雕比宋之开宝藏仅迟三十年;据再雕校记,校本有国藏宋藏丹藏,国本又有国前国后之别,则以前刻藏或不止一次了︰

             ┌ 高麗顯宗二年(1011當宋真宗時)敕崔士成開雕, ┐
        ┌ 年 代│ 經德宗靖宗至文宗末年(1082)完成,為高麗官以 │
        │    └ 雕大藏經之初雕本。              │570函,5924卷。
   ┌高麗大藏│                            │每行15字。卷子本。
   │ 初雕本 │                            │
   │    └ 備 考─ 在蜀本外,加入貞元錄所收各本。△今僅存殘本。 ┘
   │
   │         ┌ 宣宗三年(1086當宋哲宗時),僧義天自宋歸,獻 ┐
   │    ┌ 年 代│ 佛典一千余卷;又奏求經于遼宋日本,達四千卷, │
   │    │    └ 在興王寺上梓,稱高麗續藏經。         │4000卷。每行20或
高麗藏├ 高麗續 │                            │21字。卷子本。
   │ 藏本 │    ┌ 今松廣寺存有大涅槃疏卷十。又日本東大寺存有大 │
   │    └ 備 考│ 安十年(1094)及壽昌元年(1095)刊華嚴經隨疏 │
   │         └ 演義鈔殘本。                 ┘
   │
   │          ┌ 高宗二十三年(1236當宋理宗時)敕相國李奎報 ┐
   │     ┌ 年 代 │                      │
   │     │    └ 等開雕,至三十八年(1251)完成。      │639函,6589卷。
   └ 高麗大藏│                           │1521部。每行15字。
     再雕本 │    ┌ 以北宋蜀本高麗初雕本與契丹本互校,稱精本。 │
         └ 備 考 │                      │
              └ △日本東京增上寺存有全藏。△版片尚存。   ┘

  日本印行藏经,始于天海藏。次有黄檗藏与卍字正续藏;黄檗藏系翻刻径山本,卍字藏再依丽本对勘,改从丽藏;卍字续藏多收我国久佚之本。又有弘教藏,依丽宋元明四藏校对,用五号字排印,故称缩刷藏;昭和时重加订正,是为昭和再订缩刷藏。又有大正藏,于丽宋元明外,更参校宫本及圣语藏和其他古本;宫本即崇宁毗卢两藏,亦即福州东禅寺本与开元寺本合成的全藏。圣语藏是古代写本和版本的集合体;其中天平写本很多,天平是日本圣武天皇年号(729-748),约当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与我国的敦煌写经同为极可珍贵的古本。

             ┌ 日本明正天皇寬永十四年(1637當明崇禎十年), ┐
        ┌ 年 代│ 在東睿山寬永寺以活字版開印,至光明天皇慶安  │665函,6323卷。
        │    └ 元年(1648)完成。              │每半葉6行,每行
   ┌ 天海藏 │                            │17字。梵夾本。
   │(寬永 │                            │
   │ 寺本) └ 備 考─ 大體仿湖州版。亦稱倭藏。           ┘
   │
   │         ┌ 日本靈元天皇寬文九年(1669當清康熙八年),  ┐
   │    ┌ 年 代│ 鐵眼道光禪師在宇治黃蘗山萬福寺創刊,至天和  │
   │    │    └ 元年(1681)完成。              │276函,2105冊。
   ├ 黃蘗藏 │                            │方冊本。
   │(鐵眼 │    ┌ 即徑山藏之翻刻本,版式亦同。加入日本鐵眼及  │
   │  本) └ 備 考│                       │
   │         └ 寶洲語錄。                  ┘
   │
   │         ┌ 日本明治十三年(1880當清光緒六年),島田根  ┐
   │    ┌ 年 代│ 蕃等在東京弘教書院,用五號字排印,至明治十  │
   │    │    └ 九年(1886)完成。              │40函,8534卷,
   ├ 弘教藏 │                            │419冊,1916部。
   │(縮刷 │    ┌ 以麗藏為本文,與宋元明三藏對校,互補遺缺,  │每半葉20行,每行
   │ 藏本) └ 備 考│ 標其異同,並加句讀。又增日本撰述各宗典藉。  │45字。方冊本。
   │         │ 以精審稱。然亦間有手民之誤,遂有後之昭和再  │
   │         └ 訂本。                    ┘
   │
   │         ┌ 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京都藏經書院,以  ┐
   │    ┌ 年 代│ 僧忍澂校訂之黃蘗本,用四號活字印行,至明治  │
   │    │    └ 三十八年完成。                │每半葉分上下欄,
日本藏├ 卍字藏 │                            │每欄20行,每行
   │    │    ┌ 忍澂以黃蘗本全依徑山本,文義遜于麗本,乃集  │22字。方冊本。
   │    └ 備 考│ 名德,以黃蘗本與建仁寺所藏瓦本對校,改從麗  │
   │         │ 本,互異處以圈為記。麗本題記音釋皆保存。惜  │
   │         └ 編次仍依黃蘗本,致麗本特有典藉多移入續藏。  ┘
   │
   │         ┌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由日本藏經院印行, ┐150套,750冊,
   │    ┌ 年 代│                       │1756部,7144卷。
   │    │    └ 至大正元年(1912)完成。           │版式每半葉分上
   ├卍字續藏│                            │下欄,每欄18行,
   │    │    ┌ 搜羅卍字藏中未收者,多我國久佚本,嘉興續藏  │各欄上方留校記地
   │    └ 備 考│ 及又續藏亦有編入。△民國十二年,上海涵芬樓  │位,每行約17字。
   │         └ 有影印續藏經本,略為縮小。          ┘方冊本。
   │
   │         ┌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順次郎博士等發  ┐
   │    ┌ 年 代│                       │85函,3053部,
   │    │    └ 起,十三年創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   │11970卷,80634頁。
   ├大正修新│                            │每頁分上中下欄,
   │ 大藏經 │    ┌ 所收異本異本最富,麗宋元明四藏之外, 對校  │每欄29行,每行約
   │    └ 備 考│ 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古佚本以及各種流通本。  │17字。方冊本。
   │         └ △後三十函為續編,多收日本著述。       ┘
   │
   │         ┌ 日本照和十年(1935)縮刷大藏經刊行會鈴木靈  ┐
   │    ┌ 年 代│                       │
   │    │    └ 真等創刊,題曰昭和再訂大日本大藏經。     │版式與弘教藏同。
   ├昭和再訂│                            │方冊本。
   │ 縮刷藏 │    ┌ 影印弘教本,加以訂正;故凡依弘教藏校勘者,  │
   │    └ 備 考│                       │
   │         └ 宜參校此本改正之。              ┘
   │
   │    ┌ 日本正倉院藏有天平寫本,隋寫本,宋版,日本寬治版等,
   ├ 聖語藏 │ (寬治為崛治天皇年號,1087至1093)。合稱為聖語藏。 
   │    └ 有一經存多種寫本,故大正藏校記以聖乙聖丙列舉之。
   │
   │    ┌ 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本,見大正藏校記。據昭和法寶目錄,
   └ 宮 本 │
        └ 系以北宋時東禪寺本與開元寺本合成全藏。

  我国历代所刻的大藏,只有龙藏版片尚存,馀都毁失;至于大藏的印本,除明之南北藏嘉兴藏与清之龙藏外,也都不全,即此仅存的印本也很少见了;而民国三十多年来,还没有一部新修的大藏经,冷落至此,何以对先人?自龙藏刊布后,百衲藏不过是各处流通本的大杂会,频伽藏只是依弘教藏而删去校勘记的,此外仅做了点影印现成的工作,如影印卍字续藏和碛砂藏。但各处佛教逸典与经疏遗著时有发现,敦煌写本和赵城金藏也先后出现,我们还能够等待下去么?对于近年在上海已经成立而颇有成绩的民国增修大藏经会,还能够袖手旁观么?一般错觉,以为世变日亟,无暇及此,如能对历代国势和佛教的关系稍一留意,应可释然。我国国运,唐为最强,而有唐一代,译业昌隆,前后无比,是中华佛教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代。自唐以来,历代国势的盛衰竟与佛教的盛衰成了正比例︰如唐武宗破佛,不久唐朝即灭;周世宗再毁法,五代之局遂终;宋太祖极尊法宝,国家元气渐复;明代诸帝多知维护佛法,国势亦尚可观;元代清初,推崇佛教,国威颇盛,至于国外情形,也相仿佛︰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国势最隆盛,佛法也最发达;降至近世,佛教衰微到极,印度也完了。日本素重佛教,当国运鼎盛之时,正大法兴隆之日;自是蒙受法化之益。高丽先后受契丹与蒙古两次侵略,藉显宗高宗先后发愿刻大藏经初雕本与再雕本而得保全,这是历史上刻经保国最显明的事例。总之,佛教盛,则天下治;佛教衰,则天下乱;我国自唐宋以来,无不皆然;推之国外,亦莫不然。旷观古今中外,应知合力推行修藏,为今日急不容缓之举;惟此法宝,足以启良善之心,成利济之业,种多福之因,获大有之果,因缘会遇,岂可交臂失之?

原载《南行》第六期(南行学社编印),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出版于上海

文章出处